其中一處臨時醫院由曼谷體育場(Bangkok Arena)改建,今天開始正式收治輕到中症的病患。
主要是花旗集團認為這13個地區無規模經濟,在股價的考量上能夠精簡業務,提升獲利潛力。台灣花旗內部人士:業務衰退是「子虛烏有」,甚至有擴編計畫 外界憂心外資銀行恐陸續撤離台灣 日前,花旗銀行宣布結束在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13個市場的消費性金融業務,包含台灣、中國、印度以及韓國等。
李沃牆談到,台灣法規採較為封閉的大陸法系,許多創新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環境下才可運作。面對近年來金融市場的轉變,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沃牆強調,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浪潮下,破壞性創新完全顛覆過去的金融模式,它開啟全球傳統金融產業的另一個新競爭起點,同時也將網路創業家、科技廠商帶入數位金融領域,共同創建新生態圈。但主管機關往往是除弊有餘,興利不足,最終阻礙數位金融創新的時機。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黃天牧針對立委質疑表示,除了沒收到其他外銀撤離消息外,還正在受理幾個外銀申請來台,花旗集團退出僅是企業策略考量,台灣金融環境並無問題。近年跨國銀行在各地區消金市場面臨轉型,競爭力逐漸喪失,更重要的是,數位金融轉型也讓銀行某些業務陷入不敷成本的窘境,才有退出市場的舉措,再次強調本次事件並不是看衰台灣市場。
傳統金融環境面對數位化浪潮,法規鬆綁可以讓台灣金融市場更創新,如2017年上路有關「金融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未來若能更緊密結合現有的金融創新基地,才有助於進一步打造「台灣金融科技聚落」。今(21)日於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立委斷言未來外銀肯定還會陸續退出,在保險公司和證券商將更明顯。意識上傳,這個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甫一聽到讓人耳目一新,但下一秒不免令人開始擔心諸多敏感的倫理、法律,甚至宗教問題。
Watts罹患了一種目前病因仍不明的肌萎縮疾病,她必須終身與輪椅共處,並且只能通過鼻胃管灌食。這個個人意識不會單純回放用戶的錄音或重複用戶過去說過的話,而是透過拼接、聯想,將這些資料重新組合起來,並透過動畫頭像,或是仿真機器人回覆用戶過去未曾回答的新問題。參考資料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Tech Can Bring Our Loved Ones to Life After They Die. 2020. 品玩,人死後,網路世界裡的「數位遺體」該怎麼辦?,數位時代,2019。住在英國的Lucy Watts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
相較之下,位在佛蒙特州的泰瑞森運動基金會(Terasem Movement Foundation)有著更驚世駭俗的野心。長約20個小時訪談,除了影音,還被轉化為逐字稿,成為文字、音訊和影像皆備的資料庫。
有了母親的照護與陪伴,24歲的她已經遠遠超出了醫生當初告訴她的預期壽命。長期與死神共舞的她,不斷思考著如何留下自己的「遺產」(legacy):「我該如何傳遞我的生命故事?對我愛的家人來說,就是聽到我、看到我、記得我今天的樣子。然而Covid-19大流行造成全球逾200萬人喪生,迫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個人生的大哉問。這類的數位資產在數據所有人身後該如何處置?日本NHK電視台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日本多數網友對於如何處理數位遺產感到不安,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該拿數位遺產怎麼辦。
因為在網路上留下的數位足跡,我們的一小部分似乎超越了肉體年限而永生。透過生前的多次訪談,客戶將自己的人生故事、遺憾或想對家人說的話,全部收錄進一個專屬於自己的資料庫。只要伺服器和資料庫仍然運作著,逝去的人們便依然存在。因為在大西洋的另一端,舊金山灣區的一個車庫中,James Vlahos正在開拓一項革命性的嶄新服務——HereAfter。
在這個3C與網路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世代,死亡可不是一了百了。乍看之下,使用者似乎超越了肉體年限,獲得精神的永生。
我寫的每篇部落格、在臉書或Twitter發的每則貼文,都會在我死後繼續存在並影響他人,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目標。「為什麼不就……放下?」當記者替部分觀眾問了他們最想問的問題,Vlahos答道:HereAfter其實更在乎的是家屬的需求。
使用者會將關於自己的點點滴滴,包括個人的記憶與過往經歷,輸入到他們的LifeNaut網站。利用這個語料庫打造出來的聊天機器人,Vlahos親暱地稱之為「爹爸」(Dad Bot)一時之間,佔了全球78%的碳排放G20國家中的大半都宣布了碳中和目標。完全不理會當時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與氣候變遷否定論。2050年是大部分國家設定的目標年,也有若干歐洲國家設定更早的時間點,譬如瑞典設定在2045年,芬蘭設定在2035年。過去幾年以來,我國的碳排放量持平,並無明顯下降。
各種討論的重點具焦於如何達到溫管法的目標。諸多國家一時反應不過來,對於這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又是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抗對象,竟然宣布這似乎超過其能力限制的目標,歐美國家與世界主要智庫的反應多為不看好,或選擇不相信。
同時,美國政府提出二兆美金投資潔淨能源等基礎設施,讓政策得以實現。2021年1月20日,拜登就任當天,果然簽署行政命令,宣告美國重返巴黎協定,並且廢除川普任內的諸多違反氣候保護精神的政策。
2020年初疫情造成全球許多地方封城與停工,碳排放一定也下降了,氣候變遷的壓力不是應該緩和一些了嗎?為何各國還要相繼宣告在本世紀中葉達到碳中和呢? 我們得先瞭解一個背景資訊:雖然去年全球碳排放因疫情一般預計下降了約7%,但影響全球地表均溫真實的指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去年達到了418 ppm的新高,預計今年2021年就會突破420 ppm了。不是爭取領先,而是避免落後 美國大選之後的全球新情勢包括了因應氣候變遷重回大國共識的主流,宣告碳中和成為全球運動。
全球每年必須還要再少排放1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才能夠達到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相信2020年期間,多數台灣人關注的都是疫情和衍生的各種新聞,譬如防疫成功的自豪、「護國神山」的股價上升。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台灣什麼時候會於近日宣布碳中和目標,進入氣候主流國家之列? 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訂出希望控制全球增溫幅度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最好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我國於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設定我國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降為2005年排放量的一半,這距離「碳中和」,也就是排放量為零,當然有根本性的差距。
1月27日,拜登再度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要在2035年前透過再生能源達到無碳污染的電力供應,並且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不久之後,疫情就來了。
2019年11月,在COP25馬德里會議之前,歐盟宣布2050年達到碳中和,但因為歐盟是減碳模範生,這可以預期的宣告並未引發太多人的關注。不過,這已經是目前的經濟機制中最有效的方式了,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兩天之後,南韓總統文在寅也隨即在國會演講中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重要碳排放國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 「碳中和」或「淨零排碳」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排放到大氣中的「人為額外」碳排放量透過各種「逆向工程」的方法扣除,包括把碳從大氣中捕捉回來,或透過碳交易購買碳信用(carbon credit)來進行補償(offset),降低碳排放的數字記錄,而達到「淨」碳排放降低為零。
不過,這一年多以來,在疫情之中,世界也醞釀著一個許多台灣人沒什麼感覺的重大關鍵趨勢:各國陸續宣布國家層級的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目標,也就是我們常聽的「淨零排碳」(net-zero carbon emission)。文:葉欣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過去一年多以來雖然已經歷疫情的挑戰,但整體社會民生受到的衝擊比大部分國家輕微許多。然而,面對世界減碳情勢的重大改變,恐已無不宣布2050碳中和或淨零排碳的空間了。然而,10月26日,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僅有一星期之時,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日本2050碳中和目標。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後來的演變更是戲劇化,或許象徵了人類對抗氣候變遷希望的重新燃起。美國航空與太空總署NASA在今年1月份,宣布2020年與2016年同為人類有完整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由拜登勝出,隨即宣布他將重返巴黎協定。當大部分主要國家與碳排放源爭相宣告碳中和目標,若不加入碳中和俱樂部,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後段班了。
然而,就算所有簽署國家都依照當初遞送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國家減碳貢獻(NDC)切實減碳,世紀末全球溫度上升可能達到攝氏3.5度。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經有超過50個國家宣告了在本世界中葉達到碳中和,超過一百個國家在政策中提及。
留言0